大公鼎(1042—1121),其先世居遼陽率賓縣,遼圣宗統(tǒng)和二十五年(1007年)建中京后,徙遼東豪右以實中京,大公鼎先祖隨眾遷至中京大定府大定縣(今寧城縣大明城)定居。其曾祖,任過禮賓使;父任過興中縣(今朝陽)主簿。大公鼎出生于中京。
大公鼎于咸雍十年(1074年)登進士第,調為沈州(今沈陽)觀察判官。因疏奏請罷遼東瀕河丁壯免筑河堤事,深得民心。改任良鄉(xiāng)縣令,省徭役,務農桑,建孔子廟學,縣民服化,累遷至興國軍節(jié)度使。
當時有隸屬鷹坊者,以羅畢(捕鳥)為名,擾害田里,天長日久民不堪受,公鼎奏于皇上,即命禁止。后徙為長春州錢帛都提點,不久拜大理卿,平反了很多冤獄。
天祚帝即位(1101年)后,公鼎歷任長寧軍節(jié)度使,南京副留守,又改任東京(今遼陽)戶部使。
天慶六年(1116年)正月,東京留守蕭保先被殺,大公鼎聞亂,自己立即總攝留守事,與副留守高清明集結奚、漢兵千人,捕斬兇手,單騎行巡郡中,撫定人民。拜為中京留守。賜貞亮功臣。
大公鼎進中京赴任,一路上安撫盜賊(實也有起義者),給以符約,令還舊業(yè)。不幾日,中京境內即清靜太平。天祚帝聞之,加賜保節(jié)功臣。當時,金軍入侵,起義蜂起,遼已危亡,大公鼎慮生變故,請求天祚帝布施恩惠以安民心。
天慶九年(1119年)二月,張撒八聯(lián)合中京射糧軍起義反遼,大公鼎欲擊撒八而勢有不能,因而憂憤成疾。
保大元年(1121年)卒于中京,年79歲。
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大公鼎(1042—1121),其先世居遼陽率賓縣,遼圣宗統(tǒng)和二十五年(1007年)建中京后,徙遼東豪右以實中京,大公鼎先祖隨眾遷至中京大定府大定縣(今寧城縣大明城)定居。其曾祖,任過禮賓使;父任過興中縣(今朝陽)主簿。大公鼎出生于中京。
大公鼎于咸雍十年(1074年)登進士第,調為沈州(今沈陽)觀察判官。因疏奏請罷遼東瀕河丁壯免筑河堤事,深得民心。改任良鄉(xiāng)縣令,省徭役,務農桑,建孔子廟學,縣民服化,累遷至興國軍節(jié)度使。
當時有隸屬鷹坊者,以羅畢(捕鳥)為名,擾害田里,天長日久民不堪受,公鼎奏于皇上,即命禁止。后徙為長春州錢帛都提點,不久拜大理卿,平反了很多冤獄。
天祚帝即位(1101年)后,公鼎歷任長寧軍節(jié)度使,南京副留守,又改任東京(今遼陽)戶部使。
天慶六年(1116年)正月,東京留守蕭保先被殺,大公鼎聞亂,自己立即總攝留守事,與副留守高清明集結奚、漢兵千人,捕斬兇手,單騎行巡郡中,撫定人民。拜為中京留守。賜貞亮功臣。
大公鼎進中京赴任,一路上安撫盜賊(實也有起義者),給以符約,令還舊業(yè)。不幾日,中京境內即清靜太平。天祚帝聞之,加賜保節(jié)功臣。當時,金軍入侵,起義蜂起,遼已危亡,大公鼎慮生變故,請求天祚帝布施恩惠以安民心。
天慶九年(1119年)二月,張撒八聯(lián)合中京射糧軍起義反遼,大公鼎欲擊撒八而勢有不能,因而憂憤成疾。
保大元年(1121年)卒于中京,年79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