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久久久久国产|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|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|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|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|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|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|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

鄂溫克族烏儒格柱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2-07 【字體:
  •  

    清代,草原上居住的鄂溫克人中,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磚房外,還有“烏儒格柱”,即人們所說的蒙古包。它和蒙古包的區(qū)別是:過去蒙古包無論是冬夏,包頂和包身都圍氈子,而鄂溫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頂圍葦簾子包蓋,用細柳條簾子“西伊”圍包身,冬季在氈子外還包有葦簾子和柳條簾子?!盀跞甯裰北阌诓鹦逗徒M裝的性能,拆裝一個“包”,一般只用20分鐘左右,適合于轉(zhuǎn)場游牧。轉(zhuǎn)場游牧的好處是:一是有利于草場的恢復(fù),二是牲畜能吃得飽有利于牲畜的生長,因此多數(shù)牧民都有“烏儒格柱”?,F(xiàn)在,在草原上有些已經(jīng)不游牧的鄂溫克人家,院里也經(jīng)常支有“烏儒格柱”。

    清代,鄂溫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著嚴格的等級區(qū)分。平民不得住6塊哈那以上的大包,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紅色、黃色;只有少數(shù)嘎拉達(副總管)以上的人才能住8塊哈那以上的大包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的璧是用柳樹做的可展開可合攏的木架,叫“哈那”,一塊罕約由2634根柳條組成,立起展開時成網(wǎng)狀木格。一個烏儒格柱由46塊哈那建成,罕越多,容量越大。烏儒格柱的頂是直徑1米至1.3米的天窗,叫“烏日呼”,連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長的木椽叫“特榮”,椽子細頭插在天窗邊緣的小孔里,椽尾帶有用皮條制成的小圓環(huán)扣繩,套在哈那上兩木條交叉的頭上。哈那與哈那的銜接處“阿瑪刊”要用皮條系住,把門窗結(jié)構(gòu)與哈那一起用上、中、下三道牛毛圍繩“和希格”扎緊外,柳條簾子(圍氈“俄勒東”)也要用圍繩扎緊。用葦簾子做的包蓋共有5層,由下而上的錯位搭到頂,最下層的叫“道高德勒布熱”,第2層叫“吐魯古德勒布熱”,第3層叫“阿拉痛”,第4層叫“俄儒和特格熱”,第5層叫“胡哈痛”。氈蓋統(tǒng)稱“烏額很”,由兩塊半圓形的氈子合成,用于在南半部的叫“珠勒古烏納很”,北半部的叫“阿麥故烏納很”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內(nèi)中間是安灶“吐拉”生火的地方,多用鐵爐子和鐵皮制的煙囪。夏季熱時,把爐子放在室外做飯。冬季,也有用磚搭的爐灶和小型火墻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的門朝向南或稍偏東南,室內(nèi)對著門的北方稱為“瑪魯”位,過去在這個方位的墻上祭祀供奉各種神,長輩老人的床鋪也在這個位置;西側(cè)是未婚男子的床位,女子不能住在這個位置;東側(cè)和東南是晚輩夫婦的床位,女孩的床位也在這個方向,如果一個包中只有一對年輕夫婦,他們的床位一般也在這個位置。一個包內(nèi)如果超過三對夫婦時,要遷出一對另立新包,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,認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點燃的,幼子要繼承這主包的火(即財產(chǎn)等)。

    包內(nèi)東南門附近是放廚柜的位置,東北和西北兩床之間是放衣物的柜子,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飯用的桌子。

    在住房的方位上,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,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東側(cè)。薩滿家一般在該家族的最西邊,并且禁止人們接近裝法衣、法器的庫車。一個家庭孩子多時,孩子結(jié)婚要搬出居住,一般長子住在父母家的東側(cè),次子又住在長子家的東側(cè)等,以此類推。

    過去住“烏儒格柱”的人家,一般都有好幾輛勒勒車。庫車“舍呼”,長方形帶半圓形篷頂,外覆蓋毛氈和鐵皮,開有小門,用于存放換季不穿的衣物、生活用品或食品。過去富戶一家約有庫車10臺左右。篷車,在勒勒車上固定1米多高,上有半圓形篷頂?shù)哪炯?,覆以樺樹皮或氈子,鄂溫克婦女出門做客時都坐篷車。每家還要有一輛水車,上面固定能裝幾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鐵制水桶,以便從河邊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。一般水車放在包的東南,庫車放在西南或北面,其他用車放在西北,和包的距離稍遠于生活用車。

上一篇:
滿族冠飾
下一篇:
搖籃曲
聲明: 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區(qū)情網(wǎng)》官方網(wǎng)站

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
蒙ICP備05003250號-3

蒙公安備案:15010502000173號

政府網(wǎng)站標(biāo)識碼:1500000032

技術(shù)支持: 內(nèi)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
鄂溫克族烏儒格柱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2-07 來源:《民俗志》(第二篇生活民俗 第三章居住民俗 第四節(jié)鄂溫克族居住習(xí)俗)        【字體:
  •  

    清代,草原上居住的鄂溫克人中,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磚房外,還有“烏儒格柱”,即人們所說的蒙古包。它和蒙古包的區(qū)別是:過去蒙古包無論是冬夏,包頂和包身都圍氈子,而鄂溫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頂圍葦簾子包蓋,用細柳條簾子“西伊”圍包身,冬季在氈子外還包有葦簾子和柳條簾子?!盀跞甯裰北阌诓鹦逗徒M裝的性能,拆裝一個“包”,一般只用20分鐘左右,適合于轉(zhuǎn)場游牧。轉(zhuǎn)場游牧的好處是:一是有利于草場的恢復(fù),二是牲畜能吃得飽有利于牲畜的生長,因此多數(shù)牧民都有“烏儒格柱”?,F(xiàn)在,在草原上有些已經(jīng)不游牧的鄂溫克人家,院里也經(jīng)常支有“烏儒格柱”。

    清代,鄂溫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著嚴格的等級區(qū)分。平民不得住6塊哈那以上的大包,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紅色、黃色;只有少數(shù)嘎拉達(副總管)以上的人才能住8塊哈那以上的大包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的璧是用柳樹做的可展開可合攏的木架,叫“哈那”,一塊罕約由2634根柳條組成,立起展開時成網(wǎng)狀木格。一個烏儒格柱由46塊哈那建成,罕越多,容量越大。烏儒格柱的頂是直徑1米至1.3米的天窗,叫“烏日呼”,連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長的木椽叫“特榮”,椽子細頭插在天窗邊緣的小孔里,椽尾帶有用皮條制成的小圓環(huán)扣繩,套在哈那上兩木條交叉的頭上。哈那與哈那的銜接處“阿瑪刊”要用皮條系住,把門窗結(jié)構(gòu)與哈那一起用上、中、下三道牛毛圍繩“和希格”扎緊外,柳條簾子(圍氈“俄勒東”)也要用圍繩扎緊。用葦簾子做的包蓋共有5層,由下而上的錯位搭到頂,最下層的叫“道高德勒布熱”,第2層叫“吐魯古德勒布熱”,第3層叫“阿拉痛”,第4層叫“俄儒和特格熱”,第5層叫“胡哈痛”。氈蓋統(tǒng)稱“烏額很”,由兩塊半圓形的氈子合成,用于在南半部的叫“珠勒古烏納很”,北半部的叫“阿麥故烏納很”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內(nèi)中間是安灶“吐拉”生火的地方,多用鐵爐子和鐵皮制的煙囪。夏季熱時,把爐子放在室外做飯。冬季,也有用磚搭的爐灶和小型火墻。

    “烏儒格柱”的門朝向南或稍偏東南,室內(nèi)對著門的北方稱為“瑪魯”位,過去在這個方位的墻上祭祀供奉各種神,長輩老人的床鋪也在這個位置;西側(cè)是未婚男子的床位,女子不能住在這個位置;東側(cè)和東南是晚輩夫婦的床位,女孩的床位也在這個方向,如果一個包中只有一對年輕夫婦,他們的床位一般也在這個位置。一個包內(nèi)如果超過三對夫婦時,要遷出一對另立新包,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,認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點燃的,幼子要繼承這主包的火(即財產(chǎn)等)。

    包內(nèi)東南門附近是放廚柜的位置,東北和西北兩床之間是放衣物的柜子,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飯用的桌子。

    在住房的方位上,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,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東側(cè)。薩滿家一般在該家族的最西邊,并且禁止人們接近裝法衣、法器的庫車。一個家庭孩子多時,孩子結(jié)婚要搬出居住,一般長子住在父母家的東側(cè),次子又住在長子家的東側(cè)等,以此類推。

    過去住“烏儒格柱”的人家,一般都有好幾輛勒勒車。庫車“舍呼”,長方形帶半圓形篷頂,外覆蓋毛氈和鐵皮,開有小門,用于存放換季不穿的衣物、生活用品或食品。過去富戶一家約有庫車10臺左右。篷車,在勒勒車上固定1米多高,上有半圓形篷頂?shù)哪炯?,覆以樺樹皮或氈子,鄂溫克婦女出門做客時都坐篷車。每家還要有一輛水車,上面固定能裝幾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鐵制水桶,以便從河邊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。一般水車放在包的東南,庫車放在西南或北面,其他用車放在西北,和包的距離稍遠于生活用車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
聲明: 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區(qū)情網(wǎng)》官方網(wǎng)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