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滅齊,結束了戰(zhàn)國時期七國爭雄局面,統(tǒng)一了中原地區(qū),稱始皇帝,建了第一個黨中央集權制國家——秦朝。秦朝建立以后,春秋戰(zhàn)國以來的郡縣制得到進一步完善,秦王朝在全國設立了36個郡,其中有8個郡涉及到內蒙古。分別是遼西郡、漁陽郡、上谷郡、雁門郡、云中郡、九原郡、上郡、右北平郡,并在郡下設縣。秦始皇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,在公元前215年(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),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,奪取河南地(今巴彥淖爾市烏加河以南及鄂爾多斯地區(qū)),并以黃河為塞,沿黃河(今烏加河)筑34城,把內地的囚犯遷徙于此,充實新城,稱新秦中。同時,在公元前212年(秦始皇三十五年),秦嬴政派蒙恬修筑直道,由距咸陽附近的云陽縣(今陜西省淳化縣北)甘泉山,沿子午嶺、鄂爾多斯高原至九原郡,全長1800里。至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直道竣工。成為連接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(qū)的要道 (秦直道遺址縱貫今烏審旗、伊金霍洛旗、經(jīng)東勝西南進入達拉特旗,在黃河南岸昭君墳過黃河,到達秦九原郡治所),并派扶蘇、蒙恬率大軍鎮(zhèn)守九原郡并領北方新置之郡縣。至此,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分地區(qū)歸入秦國控制。這樣,秦長城內線的伊金霍洛旗和準格爾旗的大部分土地都歸秦上郡管轄。同時,蒙恬率兵擊敗匈奴,占領“河南地”后,憑借黃河天險,修筑了44座城池。
古代的內蒙古是北方匈奴的生存地,該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政權。秦王朝建立之初,匈奴保持著戰(zhàn)國時期的活動范圍,今天的內蒙古大部分地區(qū)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。據(jù)史志載:在秦二世胡亥元年(公元前209年),北方匈奴首領冒頓弒父頭曼,自立為單于,設單于庭于漠南,確立氏族世襲制度。在冒頓單于統(tǒng)治時期,控地東至遼河、西至蔥嶺,北抵貝加爾湖,南抵長城。在中國北部,以漠北為中心,建立起游牧性質的奴隸制政權。匈奴建立起自己的奴隸制政權后,不斷出擊,以擴大自己的游牧區(qū)。
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滅齊,結束了戰(zhàn)國時期七國爭雄局面,統(tǒng)一了中原地區(qū),稱始皇帝,建了第一個黨中央集權制國家——秦朝。秦朝建立以后,春秋戰(zhàn)國以來的郡縣制得到進一步完善,秦王朝在全國設立了36個郡,其中有8個郡涉及到內蒙古。分別是遼西郡、漁陽郡、上谷郡、雁門郡、云中郡、九原郡、上郡、右北平郡,并在郡下設縣。秦始皇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,在公元前215年(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),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,奪取河南地(今巴彥淖爾市烏加河以南及鄂爾多斯地區(qū)),并以黃河為塞,沿黃河(今烏加河)筑34城,把內地的囚犯遷徙于此,充實新城,稱新秦中。同時,在公元前212年(秦始皇三十五年),秦嬴政派蒙恬修筑直道,由距咸陽附近的云陽縣(今陜西省淳化縣北)甘泉山,沿子午嶺、鄂爾多斯高原至九原郡,全長1800里。至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直道竣工。成為連接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(qū)的要道 (秦直道遺址縱貫今烏審旗、伊金霍洛旗、經(jīng)東勝西南進入達拉特旗,在黃河南岸昭君墳過黃河,到達秦九原郡治所),并派扶蘇、蒙恬率大軍鎮(zhèn)守九原郡并領北方新置之郡縣。至此,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分地區(qū)歸入秦國控制。這樣,秦長城內線的伊金霍洛旗和準格爾旗的大部分土地都歸秦上郡管轄。同時,蒙恬率兵擊敗匈奴,占領“河南地”后,憑借黃河天險,修筑了44座城池。
古代的內蒙古是北方匈奴的生存地,該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政權。秦王朝建立之初,匈奴保持著戰(zhàn)國時期的活動范圍,今天的內蒙古大部分地區(qū)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。據(jù)史志載:在秦二世胡亥元年(公元前209年),北方匈奴首領冒頓弒父頭曼,自立為單于,設單于庭于漠南,確立氏族世襲制度。在冒頓單于統(tǒng)治時期,控地東至遼河、西至蔥嶺,北抵貝加爾湖,南抵長城。在中國北部,以漠北為中心,建立起游牧性質的奴隸制政權。匈奴建立起自己的奴隸制政權后,不斷出擊,以擴大自己的游牧區(q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