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(zhàn)國時期,寧城縣境屬燕右北平郡。秦始皇二十二年(公元前225年),寧城縣境屬秦右北平郡。東漢時,寧城縣境屬鮮卑。三國時,寧城縣境屬東部鮮卑。西晉時,寧城縣境屬宇文部。唐貞觀二十二年(648),設(shè)置饒樂都督府,隸屬于河北道。遼統(tǒng)和二十五年(1007),建遼中京,設(shè)中京大定府。金朝時,改遼中京道為北京,設(shè)置北京留守司,北京留守司與大定府同治一城(今寧城縣鐵匠營子鄉(xiāng)遼中京遺址)。
后金天聰九年(1635),建喀喇沁右翼旗,今寧城縣境歸其管轄。后金崇德四年(1639),以喀喇沁、土默特二部四旗為卓索圖盟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建喀喇沁中旗,旗治所設(shè)在大城子,今寧城縣境屬喀喇沁中旗,仍隸卓索圖盟管轄。雍正元年(1723),設(shè)置熱河理事通判廳管轄漢民事務(wù)。雍正七年(1729),于八溝(今平泉)設(shè)八溝廳,今寧城縣境漢制歸八溝廳管轄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升熱河廳為承德府。改八溝廳為平泉州,直隸承德府,今寧城縣境漢制屬平泉州管轄。嘉慶十八年(1813),在大明城西嘎斯?fàn)I子設(shè)大寧州判署(亦稱平泉分州署,民間稱“嘎縣”),專管蒙漢互訟。
戰(zhàn)國時期,寧城縣境屬燕右北平郡。秦始皇二十二年(公元前225年),寧城縣境屬秦右北平郡。東漢時,寧城縣境屬鮮卑。三國時,寧城縣境屬東部鮮卑。西晉時,寧城縣境屬宇文部。唐貞觀二十二年(648),設(shè)置饒樂都督府,隸屬于河北道。遼統(tǒng)和二十五年(1007),建遼中京,設(shè)中京大定府。金朝時,改遼中京道為北京,設(shè)置北京留守司,北京留守司與大定府同治一城(今寧城縣鐵匠營子鄉(xiāng)遼中京遺址)。
后金天聰九年(1635),建喀喇沁右翼旗,今寧城縣境歸其管轄。后金崇德四年(1639),以喀喇沁、土默特二部四旗為卓索圖盟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建喀喇沁中旗,旗治所設(shè)在大城子,今寧城縣境屬喀喇沁中旗,仍隸卓索圖盟管轄。雍正元年(1723),設(shè)置熱河理事通判廳管轄漢民事務(wù)。雍正七年(1729),于八溝(今平泉)設(shè)八溝廳,今寧城縣境漢制歸八溝廳管轄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升熱河廳為承德府。改八溝廳為平泉州,直隸承德府,今寧城縣境漢制屬平泉州管轄。嘉慶十八年(1813),在大明城西嘎斯?fàn)I子設(shè)大寧州判署(亦稱平泉分州署,民間稱“嘎縣”),專管蒙漢互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