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石器時代,赤峰市博物館藏品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出土,數(shù)量較多,造型別致,雕作精美。
20號墓出土1件,器身扁平,方脊,尖端稍作弧形,柄端扁平有穿孔,刃部平直,刃長13厘米。凹槽長10厘米,鑲嵌石片四片。通長18.5厘米。出土時佩墓內人骨胸部。
33號墓出土2件,一件呈長三角形圓脊,興鋒較厚稍上挑,柄部扁平,薄而呈半圓形,無穿孔,刃部凹槽長11厘米,出土時石片已脫落。出土時骨刀插在尸骨腰部。這些骨柄刀凹槽中都發(fā)現(xiàn)有黑色膠粘物,刀刃保存完整的幾件石刃粘結得很堅固,有的已凝固成塊狀,經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化工系實驗室化驗。這些黑色粘物,似由乳糖與煤灰等物質所組成。是草原地區(qū)先民的創(chuàng)造發(fā)明。
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新石器時代,赤峰市博物館藏品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出土,數(shù)量較多,造型別致,雕作精美。
20號墓出土1件,器身扁平,方脊,尖端稍作弧形,柄端扁平有穿孔,刃部平直,刃長13厘米。凹槽長10厘米,鑲嵌石片四片。通長18.5厘米。出土時佩墓內人骨胸部。
33號墓出土2件,一件呈長三角形圓脊,興鋒較厚稍上挑,柄部扁平,薄而呈半圓形,無穿孔,刃部凹槽長11厘米,出土時石片已脫落。出土時骨刀插在尸骨腰部。這些骨柄刀凹槽中都發(fā)現(xiàn)有黑色膠粘物,刀刃保存完整的幾件石刃粘結得很堅固,有的已凝固成塊狀,經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化工系實驗室化驗。這些黑色粘物,似由乳糖與煤灰等物質所組成。是草原地區(qū)先民的創(chuàng)造發(fā)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