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1年,中東鐵路筑成后,俄國鐵路職工、商人和手工業(yè)者紛紛遷入滿洲里地區(qū),因而形成了中、俄兩國人雜居的特點。
民國年間人口中以俄國人居多。1922年,滿洲里人口總數(shù)為15 948人,俄人10 615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66.56%;1926年,總?cè)丝跀?shù)12 037人,俄人8997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74.74%;1928年,總?cè)丝跒?SPAN lang=EN-US>16 273人,俄人10 791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66.31%。
1932年,日本侵略者侵占滿洲里,建立偽滿洲國的地方政權(quán)。1933年,總?cè)丝?SPAN lang=EN-US>8879人,其中俄人3855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43.4%。1934年,總?cè)丝?SPAN lang=EN-US>6330人,其中俄人863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13.63%。俄羅斯人大部分遷移哈爾濱等地。1938年,全市人口6778人,其中俄羅斯人1567人,而日本人則由1933年的378人增至810人。
1951年,滿市有蘇僑2983人。年末,根據(jù)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,將邊疆地區(qū)的蘇聯(lián)僑民遷往內(nèi)地。自1952年5月至1953年,先后兩批有千余人遷往哈爾濱南岔、額爾古納右旗三河、興安盟科爾沁右翼旗哈拉黑努圖克領(lǐng)下村等地。1954年5月,根據(jù)蘇聯(lián)政府的要求,又有1413名僑民返回蘇聯(lián)。這時,滿市的蘇聯(lián)僑民僅有300余人,以后逐年減少。
通過人口普查的情況可以看出,20世紀50年代以后,滿洲里市的民族構(gòu)成,漢族人口占總?cè)丝谥械谋戎爻氏陆第厔?,少?shù)民族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,而且民族類別也逐漸有所增加。
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技術(shù)支持: 內(nèi)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1901年,中東鐵路筑成后,俄國鐵路職工、商人和手工業(yè)者紛紛遷入滿洲里地區(qū),因而形成了中、俄兩國人雜居的特點。
民國年間人口中以俄國人居多。1922年,滿洲里人口總數(shù)為15 948人,俄人10 615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66.56%;1926年,總?cè)丝跀?shù)12 037人,俄人8997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74.74%;1928年,總?cè)丝跒?SPAN lang=EN-US>16 273人,俄人10 791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66.31%。
1932年,日本侵略者侵占滿洲里,建立偽滿洲國的地方政權(quán)。1933年,總?cè)丝?SPAN lang=EN-US>8879人,其中俄人3855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43.4%。1934年,總?cè)丝?SPAN lang=EN-US>6330人,其中俄人863人,占總?cè)丝诘?SPAN lang=EN-US>13.63%。俄羅斯人大部分遷移哈爾濱等地。1938年,全市人口6778人,其中俄羅斯人1567人,而日本人則由1933年的378人增至810人。
1951年,滿市有蘇僑2983人。年末,根據(jù)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,將邊疆地區(qū)的蘇聯(lián)僑民遷往內(nèi)地。自1952年5月至1953年,先后兩批有千余人遷往哈爾濱南岔、額爾古納右旗三河、興安盟科爾沁右翼旗哈拉黑努圖克領(lǐng)下村等地。1954年5月,根據(jù)蘇聯(lián)政府的要求,又有1413名僑民返回蘇聯(lián)。這時,滿市的蘇聯(lián)僑民僅有300余人,以后逐年減少。
通過人口普查的情況可以看出,20世紀50年代以后,滿洲里市的民族構(gòu)成,漢族人口占總?cè)丝谥械谋戎爻氏陆第厔荩贁?shù)民族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,而且民族類別也逐漸有所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