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久久久久国产|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|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|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|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|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|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|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

成吉思汗陵的歷史變遷

發(fā)布時間:2012-05-31 【字體:
  •  清代《欽定理藩院則例》說,伊克昭盟境內(nèi)有成吉思汗園寢,鄂爾多斯七旗,向設(shè)有看守園寢、承辦祭祀的達爾扈特五百戶。

        歷史文獻中記載成吉思汗死的時間、地點和葬在什么地方,眾說不一,時至今日,學術(shù)界仍在探討研究之中。在鄂爾多斯的土地上存在著一個達爾扈特部,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。達爾扈特部住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的“伊金霍洛”一帶。伊金霍洛是蒙古語,意為“主子的園陵”,即成吉思汗的陵寢。其地理位置在東勝區(qū)西南65公里處。距今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勒騰席熱鎮(zhèn)25公里,方向為西南,地名叫長湖邊的甘德爾梁。陵園占地面積長、寬各15公里,合225平方公里。其地在原來的郡王旗境內(nèi)。

        《元史》載:太祖二十二年圍西夏,閏五月避暑于六盤山。六月西夏降,八月帝崩于薩里川之哈喇圖行宮,葬起輦谷。薩囊徹辰在《蒙古源流》中說,成吉思汗,于歲次丁亥七月十二日,歿于圖爾默格依城。于是以輦奉柩,遂到所卜久安之地。因不能請出金身,遂造長陵,共仰庇護,于彼處立白屋八間,在阿勒坦山陰,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的地方,建立陵寢。

        元代宮廷里有這樣的習慣:凡大汗、皇帝等人的墓地,對外人絕對保密,以免被人盜掘。因此,元代皇帝的靈柩埋在地下后,要用千馬踩過,使其不留任何痕跡。由于時代久遠,地名發(fā)生變化,因此那個“起輦谷”的確切位置已無人知曉?!睹晒旁戳鳌烦蓵谇迨プ婵滴踉辏ü?SPAN lang=EN-US>1662年),此時與成吉思汗亡故的時間元太祖二十二年(公元1227年)已經(jīng)相去435年。薩囊徹辰所說的阿勒坦山陰、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地方究竟在何處,也沒有準確答案。

        《元代喪葬風習慣》記載,凡帝后有疾危殆,度其不可愈,移居外氈賬房,有不諱,則就殯殮其中。葬后每日用羊兩次燒飯以祭,至49天而后已。其賬房則賜近臣。葉子奇的《草木子》說,元朝宮里用樹干一段,鑿空其中,似人形大小,合為棺,置遺體其中,加柩漆畢,以黃金為圈三。蒙古諸汗葬時,以陵無標識,難以尋覓,乃于葬后屠一稚駝于陵前,使母駝視之,將來謁墓時引母駝與俱。母駝必尋至其稚駝被殺之地,昂首哀鳴,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。馮一鵬《塞外雜識》說,元人于陵墓所在,不令人知,葬后必驅(qū)萬騎蹋之使平,至草長無跡乃已?!恶R可波羅游記》說,大汗葬時極秘密,沿途見人,皆殺之殉。

        清末民國時期的成吉思汗陵寢,其樣式格局和歷代的皇陵不同,也是古今中外一種極為少見的形式。沒有墓丘,也沒有宮殿相配,只有一座兩頂相連的蒙古包,有5多高,里面可容納100多人。包頂上有一個黃銅頂子。包外和牧民使用的蒙古包相似,是用氈子搭圍起來的,氈子外面又圍上了一層黃色的緞套。蒙古包南面20余米的地方,有一座近2高的土墩,土墩上放著一個鐵鑄的香爐。香爐的前邊,是一座用磚砌起來的四角亭子。陵包北約一公里的地方,有達爾扈特人的幾座房子。這些房子是后來建筑的,因為守陵的達爾扈特是不允許在成陵附近修建房屋的。為了給他們準備一個住宿的地方,只能用柳條加泥,搭一些十分簡陋的類似蒙古包的小圓房,他們稱這種房子為“崩崩”。

        成吉思汗的陵包門坐北朝南,包門有18高,寬約1多,裝有兩扇門,門上掛著簾子。進門時需要先打起簾子。走進蒙古包,可見包內(nèi)的用黃色綢子遮掩的氈墻。在前包和后包相接的地方,裝有一掛緞制的簾子,簾子里面就放置著成吉思汗的靈柩。第二座蒙古包的墻壁,也是用黃綢子和紅綢子裝飾起來的。成吉思汗的靈柩是一個長33寸,寬l5寸,高14寸的銀棺。銀棺外面鏤刻著薔薇花紋,平時都用金鎖鎖著,只有在農(nóng)歷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時才開一條很小的縫隙。

        銀棺放在一個方形的石臺上,棺前有一張桌子,桌子上排列著銀制的蠟臺、香爐、酒杯、銀碗。有曾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獻贈的銀杯9個,有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劉守忠奉獻的棺前的銀燈,在有祭奠活動時要全部點燃,那盞大銀燈是永久不能熄滅的。桌上的香爐里,香的煙氣永遠不停地繚繞著。銀棺的右側(cè)放著成吉思汗曾經(jīng)使用過的2尺多長的古式戰(zhàn)刀,銀棺左側(cè)有弓箭。成吉思汗的銀棺前有綏境蒙政會奉獻的蒙古文對聯(lián),有畫家米蓀題的漢文對聯(lián),內(nèi)容是:“民族英雄傳百代,政治思想第一人?!便y棺前有成吉思汗的畫像。

        這幅像是米蓀畫的,畫像上有下面的題詞:

        “元太祖青(成)吉思汗諱特穆津,生于南宋高宗三十二年壬午三月二十日,崩于理宗寶慶三年丁亥八月十六日,享壽六十有六歲。葬于六盤山起輦谷。受禪于黑龍江之鄂唐河,其十世祖勃端察爾,生而狀貌奇異,其后子孫藩衍,各自為部。居烏恒之北,世奉貢于遼、金,而總隸于韃靼。至其父伊蘇克依并合諸部,勢愈盛大。已而生帝,有異征,兩手凝血如琥珀,將卜名,適有王者至其地,遂以特穆津名之。后伊蘇克依卒,謚曰烈神元皇帝。時帝年幼,國政受制于族人泰楚特,合七部人三萬攻之,帝與母氏諤楞率部人為十三翼,大敗秦楚特,逐滅塔塔爾,西至杭愛山,攻西夏,滅乃蠻,平印度,伐俄羅斯主巴奇馬克,跨有歐亞兩洲之地,征服四十國。其豐功偉烈至今稱道弗衰,爰為之頌曰:蒙古族雄杰,青吉思汗,諱特穆津,起于斡南,祖勃端察,子孫蕃衍,父伊蘇克依,母諱諤楞,率十三部,生有異征。解衣推食,蒙漢稱頌。察袞圖魯,兵勢益盛。建旗九游,乃稱帝號。滅夏敗金,功德是懋??缬袣W亞,名符端焉。殂于六盤,世之永保。奇勛偉績,至今稱道。丙子三月二十日客次內(nèi)蒙,適逢誕辰紀念,參加典禮,榮幸之極。敬繪大汗遺像,供奉陵寢,憑吊英靈,藉資觀感。米蓀嚴肅繪制?!?SPAN lang=EN-US>

        民國24年(公元1935年),達拉特旗的森蓋在挖地時挖出一個小鐵柜。柜長l5寸,寬8寸,打開柜后,里邊放一本破舊的黃色蒙文書。這是元朝將領(lǐng)突拔都的出征日記。日記里說,大汗在出征中突然死去,將領(lǐng)與軍士都十分悲痛。大汗手下的官員們議定,要給大汗舉行天葬。第二天早晨,拉戰(zhàn)車的神駝(白駱駝)和成吉思汗原來騎的白馬都跑到靈前并排站在那里。一會兒,成吉思汗的白馬用頭碰地,致使腦袋破裂,當即死去。丞相把成吉思汗的衣服、帽子、寶劍等遺物,用香熏過后放在一只七寶箱里,讓那頭白色的駱駝拉上,在沙漠里走了47天,到了一塊平漠洼地,白色駱駝再也不走了,任憑送葬的怎樣拉、怎樣趕,仍然站著。在這種情況下,成吉思汗的手下官員只好祭奠、禱告。這時,大汗的寶劍突然飛走,大汗的衣服、帽子也放出異常的光彩。大汗的臣民們以為大汗喜歡這個地方,便把那七寶箱葬在這個平漠洼地里,并派人保衛(wèi)守護。之后,又派人出去尋找那把飛走的劍,竟在一百里以外的草原上找到了,便在那里修了放寶劍的寶庫。

        據(jù)傳,文中提到的平漠洼地,就是現(xiàn)在的伊金霍洛,七寶箱就是成吉思汗的銀棺,寶劍飛落的地方,就是后來的蘇勒定霍洛。成吉思汗的遺物還有放在郡王旗達爾汗壕的馬鞍、放在郡王旗呼和陶勞亥的弓箭、放在準格爾旗克爾貝的兩匹戰(zhàn)馬、放在準格爾旗王府的火鐮、放在保營安特里的箭囊、放在蘇力成特的蠟器,里邊裝有成吉思汗馬廄的灰燼等。

        成吉思汗陵寢能夠在鄂爾多斯形成蒙古民族拜謁朝覲的圣地,除了上述歷史情況外,還經(jīng)歷了長期復雜的歷史變遷。

        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國被農(nóng)民大起義所推翻,元順帝退回蒙古草原,和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權(quán)并列存在。蒙古民族在這場大變革之后,仍然在蒙古草原上游牧,分散的各個部落,仍建有自己的政權(quán)組織。這樣,就為從元代開始一直守護和祭奠成吉思汗“八白室”(氈帳)的鄂爾多斯部落的長期存在,以至延續(xù)他們固有的生活習俗,傳統(tǒng)的生活方式,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因此,古老的鄂爾多斯部落,不僅一直沒有跟成吉思汗的“八白室”(氈帳)分離開來,而且按照傳統(tǒng)的祭奠日期和規(guī)模程序進行的祭祀活動,也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。這使蒙古民族對成吉思汗這位光輝歷史的創(chuàng)造者的崇敬經(jīng)久不衰,凡遇有涉及蒙古民族根本利害的大型政治活動和重大儀典,都要在“八白室”前舉行。如達延汗對進入“河套”的蒙古部落進行征戰(zhàn),特別是征戰(zhàn)滿都魯時,便在“八白室”前舉行了盛典。此后,鄂爾多斯部眾在達延汗的率領(lǐng)下進駐河套地區(qū)?!鞍税资摇保謳ぃ┍汶S著鄂爾多斯部落的遷入,而進入了河套地區(qū)。

        明代時,成吉思汗的“八白室”是供奉在鄂爾多斯首領(lǐng)的牙帳附近的。博碩克圖濟農(nóng)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在鄂爾多斯部的駐牧地修建王愛召后,“八白室”便在王愛召附近供奉。清王朝建立后,鄂爾多斯部歸順清朝。當時,鄂爾多斯部的首領(lǐng)為額璘臣。清廷為控制鄂爾多斯部,將整個部落分割為6個旗,額璘臣被封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多羅郡王札薩克,其牧地包括現(xiàn)在伊金霍洛在內(nèi)的地區(qū)。額璘臣是鄂爾多斯部的濟農(nóng),后任盟長。他是成吉思汗“八白室”當然的守護人、供奉人和主祭人。因而他仍然按照傳統(tǒng)的規(guī)定,給成吉思汗辦祭奠活動。為了守護和祭奠的方便,便將“八白室”從王愛召遷移到額璘臣牧地,從此“八白室”所在地被命名為伊金霍洛。

        清光緒年間,西方資本主義國家(主要是法國和比利時)的傳教士,相繼到鄂爾多斯地區(qū)從事傳教活動,他們見到成吉思汗陵寢之后,曾對陵寢的情況作過考察和報道。民國年間的蒙藏委員會,也曾對成吉思汗的陵寢作過實地調(diào)查。

        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日本侵略者對成陵心懷叵測。鄂爾多斯蒙古人民為了成陵的安全,以當時的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為代表,于民國28年(公元1939年)6月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遷移成吉思汗陵寢的請求。國民黨政府接受了沙克都爾扎布等人的請求,派出移陵委員,與蒙古民族的代表,共同將成吉思汗的陵寢從伊金霍洛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。移陵路線是伊金霍洛—榆林—延安—西安—興隆山。618途經(jīng)延安時,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人士萬余人,舉行迎接成吉思汗靈柩大典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,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,陜甘寧邊區(qū)政府代表高自立及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發(fā)表《祭文》說:“維中華民國28618,中國共產(chǎn)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,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,陜甘寧邊區(qū)政府代表高自立,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,謹以清酌庶饈之奠,致祭于圣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靈曰:日寇逞兵,為禍中國,不分蒙漢,如出一轍。囂然反共,實則殘良,漢蒙各族,皆眼中釘。乃有奸人,蠢然附敵,漢有漢奸,蒙有蒙賊。驅(qū)除敗類,整我陣容,抗戰(zhàn)到底,大義是宏。頑固分子,準投降派,摩擦愈兇,敵愈稱快。鞏固團結(jié),唯一方針,有破壞者,群起而攻。

        元朝太祖,世界英杰,今日郊迎,河山聚色。而今而后,兩族一家,真正團結(jié),唯敵是撾。平等自由,共同目的,道路雖艱,在乎努力。艱苦奮斗,共產(chǎn)黨人,煌煌綱領(lǐng),救國救民。祖武克繩,當仁不讓,大旱盼霓,國人之望。清涼岳岳,延水湯湯,此物此志,寄在酒漿。尚饗?!?SPAN lang=EN-US>

        6月22,延安各機關(guān)學校的代表,列隊歡送成吉思汗靈柩赴甘肅榆中縣。以后的十年間,成吉思汗的靈寢一直被供奉在興隆山東山大佛殿。

        1949年夏,全國已接近解放,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大西北,攻占了甘肅東部地區(qū)。統(tǒng)治甘肅省的國民黨軍閥馬步芳,從甘肅省敗退時,于813將羈旅于興隆山的成吉思汗靈寢,移到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。

      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人民一致要求將成吉思汗靈寢遷回伊金霍洛故地。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(wù)院及時答應了這一要求。19543月,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組成的迎接成陵代表團,前往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。423,成吉思汗靈寢回到了故地—鄂爾多斯,在伊金霍洛舉行了隆重的大祭。

        人民政府對成吉思汗陵寢十分重視,于1955年撥出110萬元,為成吉思汗建立了新陵園。陵園占地面積225平方公里,陵寢建筑面積300平方米。此后,人民政府還陸續(xù)增撥款項,修繕及擴大建筑項目,其中1977年撥款20萬元;1981年撥款30萬元;1986年撥款200萬元;1987年撥款100萬元。1982312,國務(wù)院批準成吉思汗陵寢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旅游志·光盤版》

上一篇:
準格爾召
下一篇:
白堊紀恐龍化石
聲明: 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區(qū)情網(wǎng)》官方網(wǎng)站

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
蒙ICP備05003250號-3

蒙公安備案:15010502000173號

政府網(wǎng)站標識碼:1500000032

技術(shù)支持: 內(nèi)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
成吉思汗陵的歷史變遷

發(fā)布時間:2012-05-31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        【字體:
  •  清代《欽定理藩院則例》說,伊克昭盟境內(nèi)有成吉思汗園寢,鄂爾多斯七旗,向設(shè)有看守園寢、承辦祭祀的達爾扈特五百戶。

        歷史文獻中記載成吉思汗死的時間、地點和葬在什么地方,眾說不一,時至今日,學術(shù)界仍在探討研究之中。在鄂爾多斯的土地上存在著一個達爾扈特部,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。達爾扈特部住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的“伊金霍洛”一帶。伊金霍洛是蒙古語,意為“主子的園陵”,即成吉思汗的陵寢。其地理位置在東勝區(qū)西南65公里處。距今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勒騰席熱鎮(zhèn)25公里,方向為西南,地名叫長湖邊的甘德爾梁。陵園占地面積長、寬各15公里,合225平方公里。其地在原來的郡王旗境內(nèi)。

        《元史》載:太祖二十二年圍西夏,閏五月避暑于六盤山。六月西夏降,八月帝崩于薩里川之哈喇圖行宮,葬起輦谷。薩囊徹辰在《蒙古源流》中說,成吉思汗,于歲次丁亥七月十二日,歿于圖爾默格依城。于是以輦奉柩,遂到所卜久安之地。因不能請出金身,遂造長陵,共仰庇護,于彼處立白屋八間,在阿勒坦山陰,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的地方,建立陵寢。

        元代宮廷里有這樣的習慣:凡大汗、皇帝等人的墓地,對外人絕對保密,以免被人盜掘。因此,元代皇帝的靈柩埋在地下后,要用千馬踩過,使其不留任何痕跡。由于時代久遠,地名發(fā)生變化,因此那個“起輦谷”的確切位置已無人知曉?!睹晒旁戳鳌烦蓵谇迨プ婵滴踉辏ü?SPAN lang=EN-US>1662年),此時與成吉思汗亡故的時間元太祖二十二年(公元1227年)已經(jīng)相去435年。薩囊徹辰所說的阿勒坦山陰、哈岱山陽之大諤特克地方究竟在何處,也沒有準確答案。

        《元代喪葬風習慣》記載,凡帝后有疾危殆,度其不可愈,移居外氈賬房,有不諱,則就殯殮其中。葬后每日用羊兩次燒飯以祭,至49天而后已。其賬房則賜近臣。葉子奇的《草木子》說,元朝宮里用樹干一段,鑿空其中,似人形大小,合為棺,置遺體其中,加柩漆畢,以黃金為圈三。蒙古諸汗葬時,以陵無標識,難以尋覓,乃于葬后屠一稚駝于陵前,使母駝視之,將來謁墓時引母駝與俱。母駝必尋至其稚駝被殺之地,昂首哀鳴,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。馮一鵬《塞外雜識》說,元人于陵墓所在,不令人知,葬后必驅(qū)萬騎蹋之使平,至草長無跡乃已。《馬可波羅游記》說,大汗葬時極秘密,沿途見人,皆殺之殉。

        清末民國時期的成吉思汗陵寢,其樣式格局和歷代的皇陵不同,也是古今中外一種極為少見的形式。沒有墓丘,也沒有宮殿相配,只有一座兩頂相連的蒙古包,有5多高,里面可容納100多人。包頂上有一個黃銅頂子。包外和牧民使用的蒙古包相似,是用氈子搭圍起來的,氈子外面又圍上了一層黃色的緞套。蒙古包南面20余米的地方,有一座近2高的土墩,土墩上放著一個鐵鑄的香爐。香爐的前邊,是一座用磚砌起來的四角亭子。陵包北約一公里的地方,有達爾扈特人的幾座房子。這些房子是后來建筑的,因為守陵的達爾扈特是不允許在成陵附近修建房屋的。為了給他們準備一個住宿的地方,只能用柳條加泥,搭一些十分簡陋的類似蒙古包的小圓房,他們稱這種房子為“崩崩”。

        成吉思汗的陵包門坐北朝南,包門有18高,寬約1多,裝有兩扇門,門上掛著簾子。進門時需要先打起簾子。走進蒙古包,可見包內(nèi)的用黃色綢子遮掩的氈墻。在前包和后包相接的地方,裝有一掛緞制的簾子,簾子里面就放置著成吉思汗的靈柩。第二座蒙古包的墻壁,也是用黃綢子和紅綢子裝飾起來的。成吉思汗的靈柩是一個長33寸,寬l5寸,高14寸的銀棺。銀棺外面鏤刻著薔薇花紋,平時都用金鎖鎖著,只有在農(nóng)歷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時才開一條很小的縫隙。

        銀棺放在一個方形的石臺上,棺前有一張桌子,桌子上排列著銀制的蠟臺、香爐、酒杯、銀碗。有曾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獻贈的銀杯9個,有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劉守忠奉獻的棺前的銀燈,在有祭奠活動時要全部點燃,那盞大銀燈是永久不能熄滅的。桌上的香爐里,香的煙氣永遠不停地繚繞著。銀棺的右側(cè)放著成吉思汗曾經(jīng)使用過的2尺多長的古式戰(zhàn)刀,銀棺左側(cè)有弓箭。成吉思汗的銀棺前有綏境蒙政會奉獻的蒙古文對聯(lián),有畫家米蓀題的漢文對聯(lián),內(nèi)容是:“民族英雄傳百代,政治思想第一人?!便y棺前有成吉思汗的畫像。

        這幅像是米蓀畫的,畫像上有下面的題詞:

        “元太祖青(成)吉思汗諱特穆津,生于南宋高宗三十二年壬午三月二十日,崩于理宗寶慶三年丁亥八月十六日,享壽六十有六歲。葬于六盤山起輦谷。受禪于黑龍江之鄂唐河,其十世祖勃端察爾,生而狀貌奇異,其后子孫藩衍,各自為部。居烏恒之北,世奉貢于遼、金,而總隸于韃靼。至其父伊蘇克依并合諸部,勢愈盛大。已而生帝,有異征,兩手凝血如琥珀,將卜名,適有王者至其地,遂以特穆津名之。后伊蘇克依卒,謚曰烈神元皇帝。時帝年幼,國政受制于族人泰楚特,合七部人三萬攻之,帝與母氏諤楞率部人為十三翼,大敗秦楚特,逐滅塔塔爾,西至杭愛山,攻西夏,滅乃蠻,平印度,伐俄羅斯主巴奇馬克,跨有歐亞兩洲之地,征服四十國。其豐功偉烈至今稱道弗衰,爰為之頌曰:蒙古族雄杰,青吉思汗,諱特穆津,起于斡南,祖勃端察,子孫蕃衍,父伊蘇克依,母諱諤楞,率十三部,生有異征。解衣推食,蒙漢稱頌。察袞圖魯,兵勢益盛。建旗九游,乃稱帝號。滅夏敗金,功德是懋??缬袣W亞,名符端焉。殂于六盤,世之永保。奇勛偉績,至今稱道。丙子三月二十日客次內(nèi)蒙,適逢誕辰紀念,參加典禮,榮幸之極。敬繪大汗遺像,供奉陵寢,憑吊英靈,藉資觀感。米蓀嚴肅繪制?!?SPAN lang=EN-US>

        民國24年(公元1935年),達拉特旗的森蓋在挖地時挖出一個小鐵柜。柜長l5寸,寬8寸,打開柜后,里邊放一本破舊的黃色蒙文書。這是元朝將領(lǐng)突拔都的出征日記。日記里說,大汗在出征中突然死去,將領(lǐng)與軍士都十分悲痛。大汗手下的官員們議定,要給大汗舉行天葬。第二天早晨,拉戰(zhàn)車的神駝(白駱駝)和成吉思汗原來騎的白馬都跑到靈前并排站在那里。一會兒,成吉思汗的白馬用頭碰地,致使腦袋破裂,當即死去。丞相把成吉思汗的衣服、帽子、寶劍等遺物,用香熏過后放在一只七寶箱里,讓那頭白色的駱駝拉上,在沙漠里走了47天,到了一塊平漠洼地,白色駱駝再也不走了,任憑送葬的怎樣拉、怎樣趕,仍然站著。在這種情況下,成吉思汗的手下官員只好祭奠、禱告。這時,大汗的寶劍突然飛走,大汗的衣服、帽子也放出異常的光彩。大汗的臣民們以為大汗喜歡這個地方,便把那七寶箱葬在這個平漠洼地里,并派人保衛(wèi)守護。之后,又派人出去尋找那把飛走的劍,竟在一百里以外的草原上找到了,便在那里修了放寶劍的寶庫。

        據(jù)傳,文中提到的平漠洼地,就是現(xiàn)在的伊金霍洛,七寶箱就是成吉思汗的銀棺,寶劍飛落的地方,就是后來的蘇勒定霍洛。成吉思汗的遺物還有放在郡王旗達爾汗壕的馬鞍、放在郡王旗呼和陶勞亥的弓箭、放在準格爾旗克爾貝的兩匹戰(zhàn)馬、放在準格爾旗王府的火鐮、放在保營安特里的箭囊、放在蘇力成特的蠟器,里邊裝有成吉思汗馬廄的灰燼等。

        成吉思汗陵寢能夠在鄂爾多斯形成蒙古民族拜謁朝覲的圣地,除了上述歷史情況外,還經(jīng)歷了長期復雜的歷史變遷。

        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國被農(nóng)民大起義所推翻,元順帝退回蒙古草原,和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權(quán)并列存在。蒙古民族在這場大變革之后,仍然在蒙古草原上游牧,分散的各個部落,仍建有自己的政權(quán)組織。這樣,就為從元代開始一直守護和祭奠成吉思汗“八白室”(氈帳)的鄂爾多斯部落的長期存在,以至延續(xù)他們固有的生活習俗,傳統(tǒng)的生活方式,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因此,古老的鄂爾多斯部落,不僅一直沒有跟成吉思汗的“八白室”(氈帳)分離開來,而且按照傳統(tǒng)的祭奠日期和規(guī)模程序進行的祭祀活動,也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。這使蒙古民族對成吉思汗這位光輝歷史的創(chuàng)造者的崇敬經(jīng)久不衰,凡遇有涉及蒙古民族根本利害的大型政治活動和重大儀典,都要在“八白室”前舉行。如達延汗對進入“河套”的蒙古部落進行征戰(zhàn),特別是征戰(zhàn)滿都魯時,便在“八白室”前舉行了盛典。此后,鄂爾多斯部眾在達延汗的率領(lǐng)下進駐河套地區(qū)?!鞍税资摇保謳ぃ┍汶S著鄂爾多斯部落的遷入,而進入了河套地區(qū)。

        明代時,成吉思汗的“八白室”是供奉在鄂爾多斯首領(lǐng)的牙帳附近的。博碩克圖濟農(nóng)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(公元1614年)在鄂爾多斯部的駐牧地修建王愛召后,“八白室”便在王愛召附近供奉。清王朝建立后,鄂爾多斯部歸順清朝。當時,鄂爾多斯部的首領(lǐng)為額璘臣。清廷為控制鄂爾多斯部,將整個部落分割為6個旗,額璘臣被封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多羅郡王札薩克,其牧地包括現(xiàn)在伊金霍洛在內(nèi)的地區(qū)。額璘臣是鄂爾多斯部的濟農(nóng),后任盟長。他是成吉思汗“八白室”當然的守護人、供奉人和主祭人。因而他仍然按照傳統(tǒng)的規(guī)定,給成吉思汗辦祭奠活動。為了守護和祭奠的方便,便將“八白室”從王愛召遷移到額璘臣牧地,從此“八白室”所在地被命名為伊金霍洛。

        清光緒年間,西方資本主義國家(主要是法國和比利時)的傳教士,相繼到鄂爾多斯地區(qū)從事傳教活動,他們見到成吉思汗陵寢之后,曾對陵寢的情況作過考察和報道。民國年間的蒙藏委員會,也曾對成吉思汗的陵寢作過實地調(diào)查。

        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日本侵略者對成陵心懷叵測。鄂爾多斯蒙古人民為了成陵的安全,以當時的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為代表,于民國28年(公元1939年)6月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遷移成吉思汗陵寢的請求。國民黨政府接受了沙克都爾扎布等人的請求,派出移陵委員,與蒙古民族的代表,共同將成吉思汗的陵寢從伊金霍洛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。移陵路線是伊金霍洛—榆林—延安—西安—興隆山。618途經(jīng)延安時,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人士萬余人,舉行迎接成吉思汗靈柩大典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,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,陜甘寧邊區(qū)政府代表高自立及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發(fā)表《祭文》說:“維中華民國28618,中國共產(chǎn)黨中央委員會代表謝覺哉,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代表滕代遠,陜甘寧邊區(qū)政府代表高自立,率延安黨政軍民學各界,謹以清酌庶饈之奠,致祭于圣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靈曰:日寇逞兵,為禍中國,不分蒙漢,如出一轍。囂然反共,實則殘良,漢蒙各族,皆眼中釘。乃有奸人,蠢然附敵,漢有漢奸,蒙有蒙賊。驅(qū)除敗類,整我陣容,抗戰(zhàn)到底,大義是宏。頑固分子,準投降派,摩擦愈兇,敵愈稱快。鞏固團結(jié),唯一方針,有破壞者,群起而攻。

        元朝太祖,世界英杰,今日郊迎,河山聚色。而今而后,兩族一家,真正團結(jié),唯敵是撾。平等自由,共同目的,道路雖艱,在乎努力。艱苦奮斗,共產(chǎn)黨人,煌煌綱領(lǐng),救國救民。祖武克繩,當仁不讓,大旱盼霓,國人之望。清涼岳岳,延水湯湯,此物此志,寄在酒漿。尚饗?!?SPAN lang=EN-US>

        6月22,延安各機關(guān)學校的代表,列隊歡送成吉思汗靈柩赴甘肅榆中縣。以后的十年間,成吉思汗的靈寢一直被供奉在興隆山東山大佛殿。

        1949年夏,全國已接近解放,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大西北,攻占了甘肅東部地區(qū)。統(tǒng)治甘肅省的國民黨軍閥馬步芳,從甘肅省敗退時,于813將羈旅于興隆山的成吉思汗靈寢,移到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。

      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人民一致要求將成吉思汗靈寢遷回伊金霍洛故地。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(wù)院及時答應了這一要求。19543月,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組成的迎接成陵代表團,前往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。423,成吉思汗靈寢回到了故地—鄂爾多斯,在伊金霍洛舉行了隆重的大祭。

        人民政府對成吉思汗陵寢十分重視,于1955年撥出110萬元,為成吉思汗建立了新陵園。陵園占地面積225平方公里,陵寢建筑面積300平方米。此后,人民政府還陸續(xù)增撥款項,修繕及擴大建筑項目,其中1977年撥款20萬元;1981年撥款30萬元;1986年撥款200萬元;1987年撥款100萬元。1982312,國務(wù)院批準成吉思汗陵寢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旅游志·光盤版》

上一篇:
下一篇:
聲明: 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于《內(nèi)蒙古區(qū)情網(wǎng)》官方網(wǎng)站
智能導讀
    無相關(guān)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