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會寺位于喀喇沁旗王爺府鎮(zhèn)西
寺院呈長方形,占地面積6 136平方米,坐北朝南,中軸對稱式布局,磚瓦木石結構屋體?,F(xiàn)存各式古建筑15幢,總面積2 063.06平方米。中軸線依次布列山門、前殿、經(jīng)堂、大殿、后殿及其東、西翼殿等5進建筑,東西兩廂置前配殿、鐘鼓樓、中配殿、后廂房等4組建筑。
除后廂房外,皆大式大木屋架結構,磨磚對縫墻體,筒瓦覆頂屋面。
福會寺具有古樸、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筑風格,體現(xiàn)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筑嚴謹、莊重的構造特點。豐富的大式大木作法,少見的高級頂樣式,絢麗的和璽、磚雕、木雕飾件,筑就了一座神秘而輝煌的工藝美術寶庫。福會寺是傳統(tǒng)木作法式與密宗佛教特點高度結合的典型范例,是內蒙古地區(qū)中小型藏傳佛教寺廟的突出代表。
主廟分5層殿。月臺上建有天王殿,內塑手持蛇、寶幢、琵琶、寶劍,腳踏八大怪的四大天王像。神像栩栩如生,威猛異常,令人悚然。
二層殿5間,供奉著無量長壽佛。東西各有3間配殿為客房。院內設有鐘鼓樓,游人至此,聽晨鐘暮鼓,踏清幽之地,可引發(fā)無限遐思。
三殿分為上下兩層,飛檐斗拱計49間。殿內供奉宗喀巴,稱“大雄寶殿”。寶殿內雕梁畫棟,神像側襯以精刻細鏤的立柱,神奇無比。此殿東西配殿各3間。內塑有神態(tài)各異的數(shù)座神像,擺插刀、槍、劍、戟、斧、黃色幡旗,供桌下擺木制犬、虎、豹、狼、雀。
四層殿是3間召廟,供奉釋加牟尼像。
五層殿亦分上下兩層,主殿3間,彌勒佛像居中,兩邊排列十八羅漢像。東殿供有燃燈、彌勒、宗喀巴等塑像,西殿為藥師、如來諸佛。
四層殿至五層殿之間有東西廂房各8間,均為喇嘛居所。福會寺的主要法會有誦經(jīng)、跳查瑪?shù)取?BR>
——來源于《內蒙古旅游志·光盤版》
版權所有:中共內蒙古自治區(qū)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技術支持: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
福會寺位于喀喇沁旗王爺府鎮(zhèn)西
寺院呈長方形,占地面積6 136平方米,坐北朝南,中軸對稱式布局,磚瓦木石結構屋體。現(xiàn)存各式古建筑15幢,總面積2 063.06平方米。中軸線依次布列山門、前殿、經(jīng)堂、大殿、后殿及其東、西翼殿等5進建筑,東西兩廂置前配殿、鐘鼓樓、中配殿、后廂房等4組建筑。
除后廂房外,皆大式大木屋架結構,磨磚對縫墻體,筒瓦覆頂屋面。
福會寺具有古樸、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筑風格,體現(xiàn)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筑嚴謹、莊重的構造特點。豐富的大式大木作法,少見的高級頂樣式,絢麗的和璽、磚雕、木雕飾件,筑就了一座神秘而輝煌的工藝美術寶庫。福會寺是傳統(tǒng)木作法式與密宗佛教特點高度結合的典型范例,是內蒙古地區(qū)中小型藏傳佛教寺廟的突出代表。
主廟分5層殿。月臺上建有天王殿,內塑手持蛇、寶幢、琵琶、寶劍,腳踏八大怪的四大天王像。神像栩栩如生,威猛異常,令人悚然。
二層殿5間,供奉著無量長壽佛。東西各有3間配殿為客房。院內設有鐘鼓樓,游人至此,聽晨鐘暮鼓,踏清幽之地,可引發(fā)無限遐思。
三殿分為上下兩層,飛檐斗拱計49間。殿內供奉宗喀巴,稱“大雄寶殿”。寶殿內雕梁畫棟,神像側襯以精刻細鏤的立柱,神奇無比。此殿東西配殿各3間。內塑有神態(tài)各異的數(shù)座神像,擺插刀、槍、劍、戟、斧、黃色幡旗,供桌下擺木制犬、虎、豹、狼、雀。
四層殿是3間召廟,供奉釋加牟尼像。
五層殿亦分上下兩層,主殿3間,彌勒佛像居中,兩邊排列十八羅漢像。東殿供有燃燈、彌勒、宗喀巴等塑像,西殿為藥師、如來諸佛。
四層殿至五層殿之間有東西廂房各8間,均為喇嘛居所。福會寺的主要法會有誦經(jīng)、跳查瑪?shù)取?BR>
——來源于《內蒙古旅游志·光盤版》